十九路军战记

尼莫

> 十九路军战记 > 十九路军战记目录

第十二章 福建事变(1 / 7)

上一章目 录

一九三三年六月底,陈铭枢从两广返回福州,他这次南下寻求盟友的行动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广西李宗仁、白崇禧十分积极,相约共同起事,但是广东陈济棠却坚决不同意。他认为以目前三方联合的实力也不是中央军的对手,最好维持目前这种半独立的状态,积聚力量等待时机。虽然他最后承诺,广东不参与起事,也不会加入任何针对十九路军的军事行动,但是陈铭枢联络两广的方案还是因此流产了。

回到福州后,陈铭枢和十九路军高层与先后赶来福建的各反蒋派别的代表紧急开会,商讨对策,最后在蔡廷锴和蒋光鼐的极力鼓动下,修改此前提出的政治纲领,决定联合红军反蒋抗日,转而和红军展开谈判。经过两个多月的秘密接触,派入红军控制区的人员终于和彭德怀取得联系,在说明了十九路军的政治立场后,彭德怀答应暂时停火,同时写下回信商定具体的合作方案。进入八月份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方正式停战并于十月二十六号正式签订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议》,双方互派代表协调行动。

然而,当十九路军决定联合红军的消息传到广西后,李宗仁和白崇禧极为不满,认为陈铭枢是投机革命,居然和党国的敌人合作,立场有问题,明确表示不愿同共产党合作。这样一来,十九路军只能在桂系和红军之间做出选择。蔡廷锴深感事态严重,在福州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参加人员有沈光汉、毛维寿、区寿年、张炎、谭启秀等五个师长及马江要塞司令云应霖,福建绥靖公署参谋长邓世增,十九路军参谋长黄强,秘书长徐名鸿等。蔡廷锴首先宣布要继承总理遗志,把革命进行到底,反蒋抗日,如果不反蒋抗日,十九路军就会被南京反动政府所消灭。要求各师长表明政治态度,报告部队情况,以便征求有利于反蒋的一切意见,作好战争的准备。但是各级将领的表现让蔡廷锴极为失望:沈光汉、区寿年、谭启秀三人只表示回去做准备,军人对命令当然要服从,而毛维寿、黄强、张炎、邓世增等人则一言不发,态度难以捉摸。蔡廷锴虽然有心整顿部队,但是已经没有时间了。

十八日陈铭枢提议在鼓山召开一次紧急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李济深、陈铭枢、黄琪翔、徐谦、陈友仁、李章达、蒋光鼐、蔡廷锴及各师长、总参谋长等人。通过一整天的会议,商定成立人民政府的时间和有关修正政纲政策问题,同时讨论有关废弃青天白日党国旗与有关军事、财政等问题,直到深夜才散会。十九日,早就发觉福建事态严重的蒋介石,派专机从南昌直飞福州,邀请蔡廷锴前去议事。陈铭枢深知这是蒋介石的釜底抽薪之计,一旦直接指挥军队的蔡廷锴离开福州,自己的计划必将全部落空,只好派人把飞机扣留,同时提前发动政变。

十一月二十日,十九路军通电全国,宣布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同时发表打倒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宣言。选出李济深、陈铭枢、陈友仁、黄琪翔、方振武、蒋光鼐、蔡廷锴、徐谦、何公敢、李章达、余心清等人为政府委员,选举李济深为政府主席。废除南京国民政府年号,改用公历,定1933年为中华共和国元年,废除青天白日旗,另行制定了上红下篮,中间一颗黄色五角星的新国旗。政府下设三会两部一院一局。李济深兼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将福建绥靖公署撤销,改组为人民革命军第五方面军总司令部,保存十九路军番号,将军队扩充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军,军长由原各师师长担任,蔡廷锴任总司令任。又成立了“生产人民党”,以示与国民党完全脱离,由陈铭枢任总书记。

新政府成立的当天,孙百里按照军部的要求在漳州城里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爆竹,同时组织民众上街游行表示支持新政府的成立,努力营造欢乐的气氛。但是老百姓们似乎对十九路军根本没有信心,表现的异常冷漠,连参加游行的也都敷衍了事,只有那些不谙世事的小孩子显得格外高兴,举着颜色各异的小旗子在街道上跑来跑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