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男人

多一半

> 唐朝好男人 > 唐朝好男人目录

第七十章 动员(1 / 3)

上一章目 录

永微四年(654年),百济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夺其三十余城,新罗真德女王撰写《太平颂》,亲自刺绣,呈献大唐,乞求援救。(当时朝鲜半岛并存三个独立国家,北部为高丽,南部偏东为新罗,南部偏西为百济。其中新罗一直与唐廷保持朝贡关系)

高丽已经被太宗李世民打残了,如今朝鲜半岛就剩下百济这根鱼刺,对于养息多年的大唐来说,只要拔除了这根刺,就能顺利的把朝鲜半岛紧紧握在掌心。瞌睡送上热枕头,新罗女王的求救给了唐朝政府一个师出有名的好借口,在辽东经营多年的唐军将士终于可以活动一下筋骨了。

在接到新罗女王求援的同一时间,朝廷就任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大军10万讨伐百济;同时任命金春秋为蜗夷道行军总管,率新罗兵5万与苏定方配合作战。

这是李治登基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对外战争,也是对新君的一次岗位能力考核。如果能顺利拿下百济,不但雪了太宗皇帝当年被迫撤退之辱,更能提升其在朝野的声望,威震对大唐抱有狼子野心的周边邻国,并彰显唐朝政府为维护地区和平所表现的大国责任感和决心。

此战至关重大,举国注目,在开战前夕,府兵已经开始频繁调度,关内道将近二十府的兵将陆续开拔,向拢右进发。吐蕃一直是大唐最强大的敌人,分量之重让百济等跳梁小国难以比拟,近年来两国边境上的冲突频繁,规模逐渐加大,如果吐蕃要趁大唐进攻百济跳出来趁火打劫的话,局部战争就可能演化成国家战争,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巩固唐吐边境的优势,关内道的府兵源源不断的开往拢右和剑南,造成关内兵力不足,为补充兵源,朝廷随颁发募兵令。

唐朝的兵制建立在隋朝的兵制基础之上,其编制的基本单位是折冲府。府分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军府长官为折冲都尉,副职为左右果毅都尉。府兵称卫士或侍官。军府分别隶属于十二卫和六率。十二卫各设大将军一人,直接听命于皇帝。六率各设率一人,隶属于太子。军府最多时有六百三十四个,约百分之四十分布在京师所在的关中,以便中央政府手握重兵,控制四方。府兵必须凭尚书省兵部的兵符才能调拨。战时由皇帝命将率军出征,战争结束,将领回朝,士卒归府,将无常兵,难以干预国政。

均田制基础上,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卫士二十一岁入军,六十岁免役。征点标准是“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初期规定,凡20岁至60岁有受田权利的人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后改为25至50岁。通常情况下,把全国户口分为三等九级,资财在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从中挑选一人充当府兵)。府兵农忙时生产,农闲时操练。其经常性任务是轮流到京城宿卫(称为“番上”),或到边境和内地的要地戍守。战时则应征作战。卫士服役期间,免除其自身的租调,但衣装、口粮和大部分兵器都要自备。

府兵制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的户籍由军府统领和管辖。和平时期耕地种田。战争发生时,自带粮食与马匹,兵刃,出征打仗。这种兵役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减轻国家军费开支,也扩大了兵源。

这种藏兵于民的军制成为大唐建朝不久就能横扫周边的重要条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