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抗日Ⅱ

样样稀松

> 一个人的抗日Ⅱ > 一个人的抗日Ⅱ目录

第三百六十四章 坏水直冒(1 / 4)

上一章目 录

印巴第三次战争的导火线是一九七零年的巴基斯坦大选,大选中,在东巴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人民联盟”获得胜利,在国民议会中占多数席位。其提出的《六点纲领》主张东巴自治,遭到了巴中央政府的拒绝。这一分歧使巴国内政治局势日益紧张。

一九七一年三月,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以东巴法律和秩序失控为由,派军队进入东巴镇压。人民联盟被宣布为非法,其领导人被监禁,人民联盟有一些成员逃往印度,在印度建立“孟加拉国临时政府”,东、西巴分裂了。

巴基斯坦内乱本来是一国的内政,与印度毫无关系。但印度借口巴总统叶海亚汗对东巴孟加拉人的军事镇压以及大量东巴难民流入印度,开始预谋武装干涉巴基斯坦内政。

一九七一年三月,印度内阁、议会和国大党分别开会,通过了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国”的决议,同时在印巴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

战争已经一触即发,各方都在加紧行动。对于伊斯兰堡来说,东巴从巴基斯坦分裂出去是个奇耻大辱,巴不容忍印度明目张胆干涉自己内政;但对于新德里来说,肢解巴基斯坦,可以称霸南亚,做地区一流大国。

而南亚的变局又引起了各方势力的角力,美苏两大国,南洋联邦和中国,都不约而同将目光集中过来,各施谋略,寻求有利于自己的外交政策。

当时,苏联支持印度,美国则实行“重巴轻印”的政策。从个人感情来说,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都讨厌对方。一九六七年,尼克松以非官方身份访问印度时,受到甘地夫人的怠慢。尼克松把甘地夫人看成是一个狡猾的“刁妇”,而甘地夫人认为自己“除了尼克松外,可以和任何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个人感情不能代替国家政策,但也不是绝对的,影响总会有的。尼克松同英迪拉?甘地命中注定是无法融洽的,甘地夫人认为自己生来就在道德上高人一等,她的这种自负和她那阴郁的沉默激起了尼克松全部潜在的不安之感。而她对尼克松的态度表现出发展中国家颇为时髦的对资本主义象征的鄙视,又令尼克松对她的评语无法形诸笔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