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抗日Ⅱ

样样稀松

> 一个人的抗日Ⅱ > 一个人的抗日Ⅱ目录

第二百七十九章 六二年 多事之秋(1 / 3)

上一章目 录

1962年中国和印度发生的边境战争,就当时看,胜利者和失败者是十分明确的。但是经过了几十年之后,再来看那场战争及其结果,却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了——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却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

战争的进程证明了在“精神原子弹”武装下的解放军是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始终被动员在巅峰状态的高昂士气使他们能创造按常规思维不可想象的奇迹。但战争的结果同样令人大吃一惊,因为中国作出了一个令全世界惊叹的“仁义”之举,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几乎称得上独一无二的大手笔,将九万二千平方公里的领土再次送到了印度阿三的手里。

不可思议,难以置信,难道我已经不是地球人了?黄历目瞪口呆,九万二千平方公里啊,看着是一个数字,可换算起来吓死人。——相当于一个江苏省,一个浙江省;相当于三个台湾,六个北京;相当于一个匈牙利,两个丹麦,三个比利时;相当于六个科威特;相当于十个英阿争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相当于二十个日俄吵得不可开交的北方四岛;这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一国被另一国强行侵占的最大一片土地,可成为一个纪录留存于世。

什么叫领土和主权,为了哪怕一寸土地,一片时隐时现的礁石,都可以让两个国家打得头破血流,尸横遍野的争端,就这么被那位“胸怀宽广”的毛先生挥手放弃了。

为什么?这一定有什么道理,黄历冥思苦想,不得要领,看来自己实用主义的头脑确实不够宽广,想不透这匪夷所思的结果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目的。

那么,当时中国领导人是怎样想的呢?这就要从当时的意识形态出发,并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加以判断。当时中国正力图扮演第三世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阵营的领袖。印度当时正是那个阵营的重要成员,“教训”一下不碍大事,打成不共戴天的仇敌,对毛泽东的全球战略和盟主地位就会大有影响。所以,教训完了要立刻适可而止,再给几根胡萝卜,只是这胡萝卜太大了一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