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抗日Ⅱ

样样稀松

> 一个人的抗日Ⅱ > 一个人的抗日Ⅱ目录

第三百四十章 交换的条件(1 / 3)

上一章目 录

历时三天的中苏总理会晤结束了,柯西金——周恩来会谈的主要意义在于使双方离开了全面冲突的边缘,使中苏关系从引向灾难性冲突的道路转入了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政治竞争的轨道。

双方就维持边界现状问题达成协议,双方都不会再越过实际控制线(以通航河道的主航道中心线、非通航河道的水流中心线为实际控制线),在任何情况下,边防军都不向另一方开火。并且约定了将来边界谈判的时间和地点。尽管双方用词还是具有对抗性,但是这些声明确实是在通向政治对话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中,也使一触即发的核大战得以暂时避免。

尽管如此,中苏双方的警惕和敌对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两国也从此开始进入了将近二十年的敌对备战状态。苏联向中苏边界增兵,中国则开展“深挖洞、广积粮”的全国性战备运动。

飞机在空中飞行,周恩来凝视着舷窗外的云朵,思绪起伏,临别时黄历所说的话还在耳边回荡,“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只有在保护好自己的情况下才能保护好要保护的人,才能尽量减少损失,这是无奈之举,请总理先生多多保重吧!”

话虽简短而含糊,但对于在荆棘中潜行,在泥泞中苦斗的周恩来来说,却完全明白其中的含意,他轻轻地叹了口气,低下头整理着回国后的汇报材料。

在整个会晤期间,黄历与周恩来进行了三次会见,同样,他与柯西金也进行了三次,以示公正。但次数相同,会谈的内容却是不一样的,特别是与周恩来的最后一次会谈,是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进行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