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抗日Ⅱ

样样稀松

> 一个人的抗日Ⅱ > 一个人的抗日Ⅱ目录

第三百零六章 慷慨相助(1 / 4)

上一章目 录

在亚共体中,虽然南洋联邦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力量上都是龙头老大,也发挥着类似盟主的影响。但对于各国的内政、外交并不进行具体的指导,多数只是温和的建议,以此来消除各国对于南洋联邦可能的不好的印象。

所以,亚共体中有正在使国家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缅甸奈温,有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的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有实行军人统治的韩国,也有实行君主制的尼泊尔。使这些国家聚在一起的显然不是什么意识形态的统一,而是国家利益的考虑。

而巴基斯坦值此危急关头,除了向南洋联邦求助外,还向另一个具有友好关系,并且与印度不睦的国家——中国提出了援助的请求。

在这次巴印冲突中,中国政府也发表声明,指责印度的扩张主义,支持巴基斯坦的抵抗战争,在外交上给巴以支持。而巴总统一再要求中国方面出兵进行支援,使印度处于两面夹攻之下。面对出不出兵这个重大问题,中国政府认为支援是可以的,但如何支援则是一个重要问题。

随后,中国政府给印度政府下一个“最后通牒”式的照会:限印度于三日内拆除它在中国锡金边界一侧和跨中锡边界线上的所有侵略工事,并立即停止在中印边界和中锡边界的一切入侵活动,保证今后不再越境骚扰,否则,由此而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必须由印度政府承担全部责任。除提出最后通牒式照会外,中国还有一些军事上的安排。印度怕受两面夹攻,迅速按期拆除了它在中锡边界上的一切工事,退还了其掳劫的藏族同胞和牲畜等。或许,这是中国外交上少有的一次胜利,利用形势,不战而屈人之兵。

显然,鉴于南洋联邦的强大军事力量,在中国做出不直接出兵参战的决定后,巴基斯坦的希望全部押在了黄历身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