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抗日Ⅱ

样样稀松

> 一个人的抗日Ⅱ > 一个人的抗日Ⅱ目录

第三百零三章 空战的经验(1 / 3)

上一章目 录

南洋联邦援巴空军的战果令人振奋,印空军一个吸血鬼飞行中队损失惨重,被击落十六架,占整个中队的三分之二。尽管战绩被归于巴基斯坦,被巴军方大力宣传,以振奋民心士气,但南洋联邦派空军参战,并不是为了得奖章,为了扬名立万,而是为了检验飞机性能、飞弹效用,以及对空战战术进行实践。

当战斗机进入飞弹时代后,大部分国家都拆除了机炮。这种飞弹至上的理论认为:科技的优劣已成为唯一决定空战胜负的因素,不再受飞行员素质或运气的影响。使用全天候雷达导引,使敌机不能使用历史悠久的云雾躲藏战术。而且不论敌机方位如何都能攻击,其射程都超过目视距离,故敌机被命中时,连你的影子都没看到。空战的过程不再惊险刺|激,而只是按一个钮,就决定了胜负。

那么实际上呢,空战显然并不象理论家设想得那样简单。当然,战斗中的第一击仍是最有效的,因为此时敌机可能没有察觉你的攻击、或是手足无措地不知如何开始战斗。空战后的统计显示,南洋联邦空军75%的空战胜利是第一击达成的。但一旦敌机躲过第一击,则再差的飞行员也会尽最大能力求生,此时再要击落敌机就很难了。射程上的优势使南洋联邦空军拥有第一击的优势,当他们可以开火时,敌机却还没得到所需的射程。

但是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局限,导弹的可靠性还有待于改进。因为然而在传统战争中,不交战几个回合很难有明显的成果,故战机每次挂着飞弹出去而没有使用的话,那还得带回来留到下次出动用。于是在地面,导弹存放在阴冷的仓库中,战机一起飞,几分钟之内其环境就变成低气压、低温度、低湿度、高震动,几乎是全世界最恶劣的环境。长期反复下来,当时精密电子零件的保护科技就表现得有些力不从心。

其实不光是南洋联邦的科学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包括美国在内的导弹都存在这种问题,尤其以在历史上的越南战争中暴露最为明显。因为当导弹还挂在飞机上时,地面人员无法检测故障情形,而必须大费周章把飞弹卸下来,运到高阶后勤单位才有专门的仪器可以检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