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抗日Ⅱ

样样稀松

> 一个人的抗日Ⅱ > 一个人的抗日Ⅱ目录

第二百八十七章 能源“生命”线(1 / 4)

上一章目 录

日本经济经过战后十余年的痛苦磨难,终于从一九五五年下半年起,出现了持续增长势头。岸信介上台后,正赶上日本史上所说的神武景气(意即神武天皇以来未有过的繁荣)时期。按照石桥内阁既定的积极财政方针,岸信介主持了五七年的财政预算。

这个战后以来最为庞大的预算产生的直接效果,是促使设备投资和技术引进规模急剧扩大,引起了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出现了大量外贸逆差,反过来压抑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到五八年夏季,神武景气已经消失,日本经济进入所谓的锅底景气阶段。

为改变国际收支恶化的局面,岸内阁从调整金融政策入手,指令日本银行两次提高利率,减少放款,缩小企业投资规模。随后,日本政府又制定了《综合紧急对策纲要》,采取削减财政投资百分之十五,限制输入、振兴输出、拯救中小企业等综合治理对策。同时,日本政府为打开海外输出市场,不得不寻求在东南亚各国中有所突破。

而南洋联邦无疑是横亘在日本打开海外输出市场政策前的一道阻碍,日本对南洋联邦领导人的仇日倾向是心知肚明的,但南洋联邦可以随时卡断它的“海上生命线”——马六甲海峡,使日本政府敢怒不敢言。只好搬出了美国,希望能够压服南洋联邦,打开东南亚各国的输出市场。

但黄历的态度看来是坚决的,并一一列举了诸如岸信介试图推行的积极的扩军方针;成立宪法调查会,准备修改选举法;以及在国会里公开放出空气,说日本拥有原子武器也不违反宪法,为复活日本军国主义进行准备等不可容忍的事实,话语中对美国所持的纵容态度也表示了不满。

“这是一个战败国应该有的态度嘛?”黄历的表情很愤怒,“与德国真诚悔罪的表现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日本政府的所作所为不仅令亚洲国家感到愤慨,更会因此影响到对贵国的印象。与日本关系正常化的障碍不于我国和亚洲各国,全在于日本的态度,如果日本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我想可能会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件,也不排除亚洲各国联合起来对日本的制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