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抗日Ⅱ

样样稀松

> 一个人的抗日Ⅱ > 一个人的抗日Ⅱ目录

第二百四十二章 民族性格和坦诚批评(1 / 3)

上一章目 录

一种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勇于承担、是非分明的民族性格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但要使国家保持活力,使民族屹立不倒,这种性格又是必须的。可能黄历并没有意识到,他一直在以这种精神和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从四二年举起抗日大旗开始,三年血火之中的搏杀,战后扣押战俘,掠地占城,建国大业,索取赔偿,发展之路……他的实际行动已经给人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但这还不够,远远不够,提倡并鼓励一种思想或事物,总要有理论的支持。黄历和智囊团都认为应该拿出一种能令人信服的系统而严密的理论,来使人们接受,并按照这种思想准则去做事。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必另起炉灶,再搞一套哗众取宠的这个主义,那个主义,黄历认为必须从中华文化入手,学会并掌握一个简单的分析判定方法,便应该能解决理论问题。

扬弃,有人想到了这个词,并得到大家的认可。扬弃是一个哲学术语,即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保留和发扬积极的东西。既不是将已有的一切推翻重来,也不是要盲目地继承一切。

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不能犯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错误。说起来很正确,很好懂,但在有些国家做起来却很难。特别是延伸到泾渭分明的以意识形态为分界的两大阵营中,社会主义阵营往往把扬弃视为妥协和投降而加以蔑视,他们把自己看作是这样一种不屈不挠的代言人,认为自己代表着必然会到来的未来、绝对真理和优秀的道德观念。由此而产生了一种几乎是病态的猜忌心理和强烈的自以为是的思想。

而资本主义阵营也是如此,动不动就把“共产主义”的标签贴在某个人或国家身上,并加以诋毁、遏制和打压。但相较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僵硬和教条,可能表现得要灵活一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