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战之鹰击长空

奶瓶战斗机

> 新二战之鹰击长空 > 新二战之鹰击长空目录

第一百三十二章 党卫军的秘密武器(2)(1 / 5)

上一章目 录

第二天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多云的天气,鱼鳞状的云层很高,6000-8000米的高度上布满了一小块一小块的云朵。这对轰炸不是什么好事情,因为轰炸机通常的飞行高度就在这个高度上。在这样的云层里飞行,密集的箱型编队发生恶性|事故的几率会大幅上升;同时在这种环境下投弹,投弹精度也会大受影响。

因此,在这一天,前来轰炸的轰炸机群不得不将飞行高度下降到6000米以下。在这个高度上,美国的P-51对最常见的那些德国战机,已经不再有性能上的压倒优势了,如果是前一段时间,德国空军一定会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拦截作战。不过现在,因为前面的战斗的损耗,德国空军再没有力量来组织这样的行动了。所以美国轰炸机群还是大摇大摆的出门来了。

不过飞行高度的下降还是使得损失率开始上升——地面高炮的效率明显增高了不少。从越过英吉利海峡起,轰炸机群就不断受到高射炮的射击。地面高炮的密度有了明显的上升。在43-44年,德国的军工生产开始进入一个高潮。在斯佩尔的组织下,德国将民用品的生产大部分转移到法国等其他被占领地的工厂里生产,而将本土的工厂几乎全部转产军火。这样一来,军火生产的效率大大上升了。虽然面临的英美的战略轰炸,但德国人的军火产量还上升了不少。别的不说,就75毫米以上口径的身管火炮而言,德国的产量甚至大大超过了一向喜欢玩大炮兵主义的苏联。

不过东线的德国士兵却并没有感觉到这种变化,在他们的感觉里,苏联的炮兵仍然占据着压倒优势。很多士兵以及陆军将领在他们的家书,乃至后来写的回忆录里都提到了苏联人的那翻来覆去一遍又一遍的毁灭性的炮击。

他们的感觉没有错,虽然有些将领在写回忆录的时候,总喜欢夸大敌人的力量,好在自己打了胜仗显示自己的指挥艺术是何等的高超,或在者自己打了败仗时,用来说明不是我无能,而是敌人太多。比如德国名将曼不群,就在战后写了本叫作《一切都怪小胡子》的回忆录。在那里,曼不群经常用类似这样的笔法来描绘他和苏联人的战斗:我的手里只有6个师,而且都不满员。而在我的对面,苏联人有多达12个师。但是他可不会主动告诉你,苏联的师在编制上比德国人小得多。一个德国师有近万人,而一个苏联师只有5000到6000人。

不过在宣称苏军压制火炮的压倒优势的时候,曼不群还是相当诚实的。虽然德国大口径火炮的产量更高,但在东线的前线上,苏联人的压制火炮的确多得多。这不仅是因为苏联在迫击炮数量上的优势,还因为,德国生产的大口径火炮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高射炮,这些火炮都留在西线上对付美英轰炸机,所以德国陆军真正能拿到前线上去大口径火炮反而不如苏联多了。

苏联人当然愿意看到这样的分配结果,但美国人可不这么看。最近,高射炮对轰炸机群的威胁已经越来越大了。在现在,随着德国空军的拦截越来越乏力,高射炮已经成为了盟军轰炸机最大的威胁。

不过,高射炮的效率始终是不能和截击机相比的。所以虽然高射炮带来的损失在渐渐上升,但因为德国空军的截击机群的失利,相比从前,轰炸机部队的损失还是明显的下降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