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飞的梦幻人生

wanglong

> 荣飞的梦幻人生 > 荣飞的梦幻人生目录

第三十七节 乡镇企业(一)(1 / 4)

上一章目 录

荣飞从学校带回来几本书,除了一套《红楼梦》外,都是金融方面的。关于国际金融史上的大事他记得不少,如何利用这些注定发生的事情为自己获取最大利益是他一直琢磨的,总觉得自己有必要继续研修一番金融知识。可惜工学院图书馆这方面的书籍比较少,大部分都比较肤浅而且落后了。至于《红楼梦》,完全是它的名气吸引了他。记得在高中时荣飞就注意到张昕书包里总带着它,当时张昕的座位在荣飞的左前方,荣飞一眼就可以看见。

荣飞对后世开始大热的国学其实很有兴趣。高中时他有个好的语文老师,在讲解课文里的《左传》篇章时引发了荣飞对历史的兴趣。中国最值得骄傲的就是拥有绵延不绝的历史,正史,野史,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张密密的网,将三千余年间发生的大事记载的清清楚楚。不,一些看上去清楚的事情其实是糊涂的,被人故意搞糊涂了,所以也就产生了所谓的历史学家,以发覆为职业,誓要找出被掩盖的真相。甚至有人将《红楼梦》也当成了史书,去对照清朝的某段历史。荣飞记忆里读书很杂,在某本书上看到引用黑格尔的一段话,大意是说,中国其实没有历史,有的不过是简单的重复。这句话对他的震动很大,对历史的兴趣顿减。是的,某种意义上黑格尔说的没错,历代统治者信奉的大致是一种哲学,走的也大致是同一条路,目的则完全一样,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而斗争。不过他承认,看到的《红楼梦》中诗词歌赋确实极美,他借阅《红楼梦》不过是抱着欣赏其中诗词歌赋的意思罢了。

荣飞发现自己的阅读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学课本时这种感觉尚不明显,在看文学作品时就有完全不同的感觉,是对人生的感悟,按说自己不过十八九岁的年纪,能对人生有什么感悟?但偏偏就能读出来。他不知道那完全是中年人的心境,与青少年心境之不同在于对事情本质的认识。青少年认识事物多是感性认识,比如男孩子找女孩子,首重相貌,几乎无人不如此,想到班里的女生,像单珍那样德才兼备,秀外未必,慧中是一定的,可就是没几个男生看得上。张昕之所以受到追捧,完全是生了一副好皮囊。但中年人看待事物一般是理性的,比如中年人再婚,即使是找未婚的,对对方的相貌一类的东西已经放在了第二第三位,首重家庭和经济了。这就是感性和理性的不同,也就是中年与青年的不同。

荣之贵从上海出差回来并未追究荣飞外出一事。他最近心情不错,际遇也不错。厂长不仅给他调了房子,而且换了工作,从保卫科调到了销售科。刚到新单位就获得了一次到上海的出差机会,之前还没去过上海呢。再有就是自己的发财大计终于开始了,车已经在表弟王志刚的牵线下买到了,花掉1万4000元。车是表弟所在的液压件厂的,只跑了8万多公里,性能挺好(是这样介绍的),液压厂本来要1.5万,经王志刚的斡旋,优惠了1000元。司机也是王志刚推荐的,是他老婆的一个远房亲戚,拐上几个弯,也算自己的亲戚。经过一连串的准备,煤矿,焦化厂,几个环节都说好了,车子终于在五月底开始运营,第一个月的纯利润(扣掉车子的费用和司机的工资,但没有考虑自身资金的利息损失,原因是他不懂。他认为金条不会产生利息。更不懂机会成本)达到850元。这不过是第一个月啊,只跑了九趟,如果跑上二十趟呢(理论上是可以跑二十趟的),利润铁定超过2000元。之前拼命攒钱一年也攒不到1000块啊。和弟弟分分,自己也能拿到1000元,一年就是12000元。这是多大的一笔钱啊。荣之贵感到极为满意。所以他情绪极好,回来自然没有多责问荣飞的去向和干什么了。他的注意力全都放在刚开始的木工活,计划打一个写字台,一个低柜和一个立柜。还准备再打一张床。木头不够了,和魏瑞兰合计,魏瑞兰提出回临河老家买几段杨木,做床的木头也用不着太好,即使稍有变形也不妨事。

于是,魏瑞兰乘星期天回趟临河,荣飞和正在放假的荣逸都提出跟母亲一道去。魏瑞兰高兴地答应了,荣逸愿意回临河她是理解的,但荣飞主动提出回姥姥家让魏瑞兰很高兴。

荣飞的目的主要是看看枣林是不是真的办起了乡镇企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