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商海惊涛

文心虫

> 重生之商海惊涛 > 重生之商海惊涛目录

第六百一十六章 洋山港(1 / 4)

上一章目 录

杨星刚才和史秘书磨了半天牙,梁市长自矜身份,一直没有多说,即使说上两句,也是风花雪月闲谈。直到杨星脱口而出“洋山港”几个字,他的眼睛里才冒出几缕精光,虽然转瞬即逝,但以杨星一方的眼力,还是立即察觉杨星所说正摸到了这位梁代市长的心中痒处。

作为长江入海口,上海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清末开埠以来就迅速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和对外门户。虽然改革前因为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其暂时落后于深圳和广东等改革前沿。但92年后经过中央规划,以浦东开发为支点,带动了整个上海以及沿长江一带经济步入经济增长的快车道,上海正不断恢复着曾经“商从八方来,货往天下走”远东第一大港口旧貌。

改革后中国经济水平逐年稳步提高,通过上海发往世界各地的海运货物量也火箭般年年蹿升。国内外都有人预测,凭借上海的区位优势,荣登世界第一大集装箱码头只是时间问题。但成为世界第一大港还要看地理环境是否支持,这一点上却是上海港的短板,虽然地处长江入海口,但是上海港口水文条件远不如附近的宁波。

当初荣明友在浙江沿海考察建港的地址时,就因为地理条件不佳去除了上海沿岸。除了当地政治势力庞大不好插手外,主要就是上海相对较好的地段早被人占了,其他地段更是远不如海西三都澳港的地理条件优越。

上海市政府也早就对上海港本身港口条件会限制海运发展这一点有所察觉,早在1992年的市第六次党代会上,就将深水港建设列为上海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大工程之首。先后对北上(罗泾)、东进(外高桥)、南下(金山咀)等建港方案进行过论证,但都因航道水深不够、岸线不足等原因而作罢。直到1995年,有人提出跳出传统思路,不在上海海岸边建港,而是跑到长江口外距上海南汇芦潮港约30公里的大小洋山岛上建深水港。

这个设想的确非常有创意,但带来的现实问题也很大。海上建港,投资巨大,这还没算上为其配套的跨海大桥、高速公路、港口保税区等设施的额外投资。即使以上海市的财大气粗,也需要仔细论证,反复讨论才定下了决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