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商海惊涛

文心虫

> 重生之商海惊涛 > 重生之商海惊涛目录

第六百一十三章 军用运输机(1 / 4)

上一章目 录

阿里克塞出现在炎龙的验收会现场,就是因为大飞机项目的军用运输机研制进度跑在了民航客机的前面,这和其中利用不少前苏联技术有关。而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具有长期研制大型军用运输机的历史,阿里克塞本人依靠他的老关系,从乌克兰召集了不少安东诺夫设计局的退休人员和现役科研人员,带领他们积极参与到大飞机设计环节中。

杨星当年作为网络愤青,对于当年国产大飞机“运十”的夭折痛心疾首,也曾跟着发过不少灌水帖大骂当初的决策者。可是这几年他接触了不少当初关于制造“运十”的内幕后,对于这样一架已经飞上蓝天的国产大飞机为何中途下马却有了些不同的认识,这次阿里克塞既然是大飞机研制组的成员,这个研制队伍里肯定有不少当年“运十”的成员,两人就聊起了这桩往事。

当初“运十”是在文革的大环境中匆忙立项的,前后投资只花了5亿元人民币左右,看起来相比国外研发一款新客机需要几十亿美元的投资,很是价廉物美,而且“运十”开始研制时的时间只比欧洲的“空中客车”飞机晚了两年,十年研发下来下来也让飞机试飞了170多个小时,而“空中客车”的同型飞机已经投入商用,怎么看都应该坚持下去的,没想到最后只是缺乏3000万元资金就被迫下马,实在是令人扼腕惋惜。

但是杨星却看到了另一方面,他看过1985年“运十”下马当年的中国经济数据,当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不到4万亿元,外汇储备26亿美元,“运十”已经花了将近5亿人民币,此时才刚刚试飞成功,远没达到定型生产的目标,即使咬牙坚持下去,所耗费的金额绝不止3000万元就行的,这对当时非常脆弱的国民经济来说无疑是个巨大包袱。

更何况当时“运十”瞄准的两大销售对象,民航局给出的理由认为该型飞机技术落后,很难取得国际航空领域的适航证,这就意味着“运十”即使投产也无法飞行国际航线,只能用于国内航班。而空军当时还是“歼六”万岁的年代,新型战斗机都不能满足,更别提耗资巨大去打造空运力量了,结果“运十”面临还没问世就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杨星这几年大力提升自己旗下企业的制造水平,也越发感觉到虽然改革了二十年,但国内制造业同西方高端制造的差距仍然很大。阿里克塞也指出,“运十”的技术的确是落后于世界同期水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