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商海惊涛

文心虫

> 重生之商海惊涛 > 重生之商海惊涛目录

第二十九章 省国投公司(1 / 4)

上一章目 录

1988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决定,在中央一级成立能源、交通、原材料、机电轻纺、农业、林业六个国家专业投资公司。随后,国家要把原来安排给部委的钱,全部集中在六大专业投资公司,由它们代表国家去投资所有的基本建设项目。

这个投资体制改革方案是著名经济学家马洪提出的,参照了新加坡国家控股公司淡马锡的模式。方案也体现了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精神,即弱化专业经济部门分钱、分物、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能,以达到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突出行业管理目标的改革。

方案提到,六大专业投资公司的人员从各部门现有的行政、事业人员中调剂解决,于是许多官员的身份在名义上变成了企业员工。当时一个科员的手上,一年都可能批出去一个亿的资金,工作就像是“每天坐在飞机上往全国各地撒钱”。

1992年,邓公南巡后,政府部门、企业投资欲望高涨,支配大量国家财政投资的六大投资公司自然招来非议不少。1994年,六大投资公司被撤销,公司员工重组后成立了新的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当时,伴随六大投资公司诞生的各省的一批投资公司,已经小有气候,他们并没有随着六大投资公司被撤销而衰落。相反,发展形势还不错,比挂着“国家”牌子的国投日子还要好过。

中原省毕竟是中部的省份,资金力量较弱,而且思想观念和沿海地区比较也有较大差距,省国投公司的头头脑脑们的身份是亦官亦商,但这些大老爷权场倾轧还行,谈起经商的确是难为他们了。

前世里,这些省国投公司,因为对外大肆举债,对内又胡乱放债,导致大量的坏账。97年亚洲金融风暴袭来,外资大量撤回,这些省国投公司亏损严重,纷纷破产,国务院派专家审计组到各地清查当地的国投公司,撤查了一大批官员,其中最严重的广东国投破产,严重的资不抵债,最终由广东省政府先后为其承受三四百亿的巨额损失,倒也从另一个层面证实了一个地方最有油水的单位就是国投公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