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目录

第二百九十二章 偶尔改行(1 / 7)

上一章目 录

俗话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的好坏决定了戏剧的成功与否,说白点就是决定了观众是否愿意掏钱打赏,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编个剧本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毕竟古代并不像现代一样,能通过各种途径吸取诸多必要资讯,东拼西凑的,编个好剧本不易,但弄个一般的却不难。

要知道古代戏剧开始的时候与祭祀密切相关,后来经过发展,慢慢演化成为戏剧,到了唐朝,或者是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信徒,寺院戏开始在民间盛行,宋朝建立,制订宽松的惠民政策,因为没有战乱,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瓦肆文化应运而生。

随着观众的需求,剧场也已由平地设坛演进为专供戏剧演出的戏楼勾栏,且戏剧本身也从优戏的滑稽转变成为叙事、抒情为主,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对于剧本的要求也更加的高,因为经过十几或几十年的熏陶,观众已经不是随便几个逗趣就能糊弄过去了。

特别是杭州这样的大城市,厢坊之中不知有多少个勾栏戏园,可是剧目就是那么几个,重复再三的观看,是人都会产生厌倦感,观众不捧场,戏园自然要想方设法加以改进,所以有时候同一剧戏,但是却有不同的十几个版本。

只是这些剧本都是大同小异,长久下去,百姓也瞧出端倪来,自然不再买账,经过不断的探索,戏园发现能行之有效的吸引观众的办法只有一个,毕竟大多数百姓都是比较喜欢喜新厌旧的,唯有不断的推陈出新,才能保证戏园长盛不衰。

但推陈出新谈何容易,这点陈氏兄弟深有体会,他们在戏园中的职务,就相当于现代的编剧,负责编收集素材写剧本,问题在于,两人是农户出身,大字是识几个,且也走南闯北过段时间,也有些见识,但毕竟不是专业出身,平时滔滔不绝的说上几段奇闻逸事不成问题,而要他们将故事编成剧本,那就着实为难他们了。

不是不懂编写,而是编成上演之后观众并不感兴趣,就像他们前不久,以自身发生的事情为原型,编了剧楚质断案的戏,上演后反应平平,前面两三天观众还觉得新鲜,过后就没了兴致,连个叫好声都没有,更加不用说打赏了。

这让陈氏兄弟非常的失望,如今再听洛小仙的愁怨声,顿时满面的羞愧,如果不是觉得在此时此刻,不能对不起美女班主往日来的照拂,两人肯定无颜留在勾栏,掩袖而去。

其实也不怪他们,编一剧好戏,多多少少要有些才情,然而在宋代优待士大夫的国策下,有才情的人哪个不有意于科举功名,就算偶有些不得志的落魄书生文人,也纷纷给些大戏园拉拢而去,有几分傲骨的,甚至宁愿饿死在街头,不也愿意混迹在士大夫们眼中极为卑贱的勾栏之中,所以说剧本易得,好剧本难求,正是勾栏戏园里存在的普遍现象。

真实的历史中,只有在几百年之后,蒙元入侵中原,将汉人视为奴隶,一些文人士子对蒙元政权极度不满,就算引颈死于屠刀之下,或者宁愿从事以往眼中的卑贱行业养家,也不愿屈膝从贼,不过,就是在武夫当国,文人如草芥的情况下,戏曲得到大大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难登大雅之堂的戏剧,反而成为上层社会接受的主流文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