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起明末

苏北小白领

> 龙起明末 > 龙起明末目录

第一百九十九章 台湾岛的发展(二)(1 / 3)

上一章目 录

当然,三大造船厂并不仅仅是造战舰,其实更多的是造商用船只。特别是最早的那个位于淡水的造船厂,现在已经不再建造战舰了。其所造船只,全部是商用船只。

万历四十五年,也就是一六一七年,一年下来,台湾三大造船厂所建造的商用船只共计两百艘。其中最小吨位也有三百吨,最大的达到了六百吨。总吨位更是达到了八万六千吨。

五年下来,台湾的海商及军政府手中掌握的一百吨以上的船只过千艘,总吨位达到了三十八万吨。比整个东亚海域,大明,日本,朝鲜加上琉球的总和还要多。

正是庞大的海运能力,使得台湾海商在东亚这片海域的贸易额占了总量的八成。完全的将大明到日本,朝鲜,琉球三地的海洋贸易给霸占了。当然,李旦那里除外,不过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李旦其实已经被台湾海商们接纳为台湾的一份子了。

这样的格局下,大明的那些海商当然不乐意。但是他们在日本朝鲜航线上本来就没有什么作为,而且台湾与大明之间的贸易的兴盛,使得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陷入困顿。再加上台湾海商在南洋方向上的贸易显得不是很感兴趣,而且台湾同大明之间贸易的兴盛,使得他们也没有太多的怨言。

不过已经有不少人,已经看出来了,台湾岛海商的势力迟早会探向南洋的,哪有商人能够抵挡得住巨大利润的诱惑的。

没错,其实在去年年底,台湾的二十八家海商中就有人已经提出要开辟南洋贸易了。只是没有得到萧明乾和军政府的回应,而且最初的十五家海商也没有动作,才不了了之。不过,这样的呼声已经反映了台湾岛内商人们的意愿了。

民间航运船队的壮大使得台湾岛内的实力进一步的得到壮大。台湾岛内的铁矿资源还行,但是煤炭资源实在不够多。最早在萧明乾三年前建立起第四座钢铁厂的时候,萧明乾就有这样的感受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