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英雄

贰零肆柒

> 清末英雄 > 清末英雄目录

第四十三章 挣美元(1 / 8)

上一章目 录

杨锐“狗屁大师”之语明显是语有所指。开国前就对高等教育做了规划,可两年下来,大学毕业生才一万出头,离之前目标差好一大截。这里面有客观因素,比如学生人均教育费不够、教授不够、校舍建设未完等等,而主观上则是学部担心毕业生太多影响就业。

杨锐对此原本信以为真,可当月前看到学部呈递上来的皇家科学院院士草拟名单时,他忽然有些明悟,那就是学界似乎有学阀横行的征兆。杨锐质疑名单上为何有那么多文科类院士存在,蔡元培的回答是说这人是某某大师,那人又是某某大师,听得人很是不爽,特别是梁启超还列入其中,是以他将这名单永远给“留中”了。

大师之称,泛滥于民国。为何民国出大师而后世不出大师?以前杨锐不知,但现在身处此间,却不由质疑每年大学生毕业万余人、留学生当成宝的高等教育环境下,那些大师的含金量有多高?再则对中国而言,这是一个中西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就世界而言,这又是科技大爆发的时代,在这么一个灿烂的时代,还只出一些文科大师,真是让人脸红。

中华不是民国,不需要那么多大师,也不会每年只有几千人大学毕业生。带着后世的残念,杨锐认为总有一天大学毕业生人数要达到五百万,而当下,他认为每年最少要毕业二十万名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将进入工厂一线,或成为基层技术/管理人员,或带着一班技校生,成为工人班组长,要想做到高层,那就拼命、拼才、拼爹吧。

杨锐说完狗屁大师,蔡元培应付了几句就告退了,待到下午下班前学部将计划重新调整再送过来时,来的只是蒋维乔,蔡元培没来。

“孑民呢?”拿着修改好的草案,杨锐看着蒋维乔问。

“孑民说困了,先去睡了。”蒋维乔目光有些躲闪,他支吾后忙把话题转入草案:“我们重新做了一个规划,大致是这样的:初小每年一千万人,学制三年,每人每年三两,但考虑到市场化削减了成本,预所以预算定在八千万;高小每年一千万人,学制两年,每人每年四两,预算也是八千万;初中定的是每年三百万人,学制两年,每人每年五两,预算三千万;高中每年八十万人,学制三年,每人每年十两,预算两千四百万,技校每年八十万人,学制三年但只算两年,每人每年十五两,预算两千四百万。”

蒋维乔说到这里顿了一下,再道:“大学生,每年十万人,学制四年,每人每年四十两,预算一千六百万;博士硕士每年两万人,这个只能算每人费用,综合考虑下来,每人平均费用定在一千两,预算为一千万;留学生每年选送五千人,考虑到有些人还要读博士和硕士,所以每人的费用平均定在三千两,预算为一千五百万,这样累计为两亿七千九百万两,剩余的两千一百万两将用于皇家科学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