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伐天下

从小不会爬

> 我伐天下 > 我伐天下目录

第四百四十章 陆仁的遗泽(1 / 3)

上一章目 录

可事实上战车也有一些不能忽视的缺陷,但是最多持续数天的试验中是不会暴露出来的,所以也难怪毫无实战经验的赵奈会忽略了。而赵抗虽然同样没有想到,但身经百战的他却明白世上没有什么是绝对无敌的,所以赵国的骑兵始终在努力建设中。知道大食骏马之后,赵抗曾派出数支船队前往大食洽谈购买事宜,但居然没有几个人愿去。于是赵抗只能退而求其次,在锡兰开设了马市,开出数倍的高价才有少数大食商人带来一些次等的大食马,令赵抗极为不满。好在前不久超巨型商船终于最后定型,远洋航海的风险大大降低,以后从大食获得更多战马的可能性将明显增加,只是航海耗时漫长,而买来的战马也需要训练,对一两年后发动的北伐谈不上有多大的帮助。

按赵抗原定的计划,明年就该大举北伐,但是由于这两年赵国虽然走上了“先军”路线,但是经济的状况却远比赵抗当初预料的要好得多。在这种情况下,赵抗自然不会急于开战,还是等准备更充分一些再说。在将绝大部分青壮都征入军队训练之后,赵国的经济并没有沦落到完全依靠赵国官府补贴的境地,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其中军队数量大增,使得防灾救灾的人手绰绰有余,从而降低了自然灾害的破坏,固然是重要因素;刘檀重新规划赵国城乡的布局,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并提高了各方面工作的效率也功不可没;而各项实用技术、尤其是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比如《齐民要术》等农业书籍的白话化与增刊,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下乡帮农,则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在当初攻略锡兰的战役之后,天竺的棉花栽培技术和棉纺技术也迅速传入了赵国。与麻布相比,棉布制成的衣裳穿起来更加舒适,而棉花的产量又比丝绸要高得多。赵抗很快便意识到它的巨大价值,并极力进行推广,而且棉花耐盐碱,很适合新近围垦的滩涂,于是没过几年,棉花就开始成为赵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天竺思想与文化上的成就虽然很高,但赵抗对此不感兴趣,而至于其他方面,天竺就显得乏善可呈,赵国引进的一些大都是从遥远的大食或是更远的西方传来,天竺只是起了二道贩子的作用。但其中也不乏重要的技术典籍,比如大食“医中之王”阿维森纳所著的《医典》,在被翻译成中文之后对中国传统医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至于由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则早就被陆仁无耻地剽窃了,并已在现在的赵国成为了最主要的记数方法,而代数方程也一样是早已得到推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