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多三国事件簿

那多

> 那多三国事件簿 > 那多三国事件簿目录

第一章 刘玄德卧薪尝胆卖草鞋(1 / 12)

上一章目 录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到了东汉末年,已是到了将分未分之际。朝野之上,十个太监二十手遮天,使得当今圣上形如废人;九州之内,却已经暗流汹涌,各路豪雄伺机而动;即便在乡野之间,也有许多人对即将到来的风云变幻,充满了期待。

涿县,是幽州的一个小镇。而这个小镇,此时却大大的有名,因为一个人。这个人姓刘名备字玄德,二十来岁,长得白乎乎粉|嫩嫩,一双耳朵尤其特别,耳垂大而厚,就好似将滴未滴的黄鼻涕,挂在耳廓之下,晃来荡去。据说这副软且可塑性极佳的耳垂还有一功用,可以当作耳塞,拉上来往耳孔里一填,顿时隔绝一切声响,可使刘备在三分钟之内酣然睡去。

只是这样一副耳垂长在刘备身上极之浪费。每天正午到傍晚夕阳西下,在县城东城门进出的人,无不期望有这样一副耳塞,可以隔绝刘备那令人发指的叫卖声。

这个年代,商业为士人所轻视,然而在乡野之间,大家都是一样的艰苦求生,所以不论干什么行业,同是百姓,没什么看得起看不起的。尤其现在的天下局势变得越来越混沌不明,汉室的江山,远没有从前固若金汤。这样的情形下,一方面老百姓的生存较之从前更困难了些,另一方面,行商之人,其获利有时也会相当丰厚。所以近几十年来,商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以至于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发展出了自己的行会,一来互通消息,二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商人的利益甚至安全。

刘备是个卖草鞋的,这种生意,多是自产自销,所以并不太需要互通消息,由于不必到处走动,本人的安全基本取决于居城的安全,但很多地方依然有卖鞋行会,大家都是一样的干活,凑在一起交流交流缝缝补补的经验,也是好的,大一点的州郡规模的卖鞋行会,甚至分成草鞋派、布鞋派和棉鞋派,派系之间各执一词,认为自己的鞋种天下第一,符合潮流,符合政治形势,某某要员就穿着自己同种的鞋子,以求其它鞋种顺应历史,不要逆潮流而动,赶紧趁早退出历史舞台。于是派系之间互相叫骂,打架斗殴等情况时有发生,好不热闹。

经过上面的一番介绍,想必大家还是可以了解到,这卖鞋行会,是一个很有前途,很有发展希望,发展潜力的行会。然而以涿县为中心方圆二百余里,近十个大小城镇村落之中,居然没有一个卖鞋行会。这一切,只因刘备的存在。

因为刘备在业内太过于声名赫赫,这样的声名甚至超越了行业内部,以至于寻常百姓只要听到刘备的名字,就立刻脸色发白,发青,发紫,若是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人吼一声“刘备来啦”,胆小的立刻就会吓倒在地。可以很诚恳地说,这样子的形容加之于刘备的头上,是断断没有一个知道刘备名字的人会觉得过份的。刘备这样人物的存在,使得如果涿县或是附近的城镇有卖鞋行会,则刘备必然会在其中担任重要职务,此外,涿县附近卖鞋的人也因为出了个刘备而越来越少,一来完全没有办法和刘备竞争,二来如果自己卖草鞋,不是和那刘备同一行业,被亲朋好友知道,是要被唾弃的。更重要的是,如果真的有卖鞋行会,岂非将大大助长刘备的气焰,让其触角伸及的范围更为广泛,倒霉的人就更多了。

究竟那刘备有何通天彻地之能,可以惹得如此天怒人怨,神鬼共愤?对此有怀疑,觉得我是在对一个纯良商人大肆诽谤的,可以在白天到涿县东城门去走一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