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摇摇-欲坠

> 我的大明新帝国 > 我的大明新帝国目录

第九十八章 目标(1 / 8)

上一章目 录

在二十一世纪,一个普通人一天接收的信息,就相当于这个时代老百姓一年接收的信息还要多。

应天府,宁波这样的窗口城市还好一点,在许多乡村,老百姓们日出而劳,日落而休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他们的活动范围就局限在一个县里面,没有官府的文书,想要出门都出不去。

这还是男人,如果是女人们,她们从出生到死亡,很少会出方圆五十里。

正是这种落后的生态环境,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普通的老百姓,组成了华夏这个古老的国家。

他们单纯,他们勤劳,他们朴实,甚至卑微到怯懦。

即便是这个时代的统治阶层,生活也丰富不到哪里去,接收到的信息,也都是在整个单纯的生态环境中。

所以这个时代,一篇好的文章就能让人名垂千古,一首好诗就能源远流长。

朱瞻基的这一篇《少年中国说》在随后的几天,以一种超越这个时代的速度流传了出去。

朝廷的邸报一字不改地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这篇文章,迅速地一级一级传下去。

与此同时,邸报上面也刊登了朱瞻基的其他讲话。

除了朱瞻基的讲话,从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元吉,礼部尚书吕震等人都针对朱瞻基的演讲进行了点评。

这种点评当然不是批判性的,任何时候,统治者的讲话,只会被推崇。

但是,他们的点评,也就代表了他们的态度。

蹇义的点评还比较保守,他只是高度评价了朱瞻基《少年中国说》的立意,认为太孙殿下将年轻人的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是大明之幸。

但是,对朱瞻基想要进行的教育改革,官员选拔改革,持保守态度。

这不是他想反对朱瞻基的改革,只是身为百官之首,身为国家选拔官员最重要的吏部,他不能激进。

如果连他这个吏部尚书都激进了起来,官员选拔这件影响到大明稳定的政策,就容易失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