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寺钟

陈峻菁

> 千寺钟 > 千寺钟目录

第三章(1 / 5)

上一章目 录

杨花初起,漫天飘白,洛阳城的街肆也与往日一样,在热闹中透着平静。

已遭受大大小小兵灾一百多年的旧都洛阳,自北魏王朝南迁这十多年以来,由元宏与元恪两代皇帝精心经营,逐渐从一片废墟变为北方最繁华的城邦,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

百行百业十分兴旺,街上连片都是高大的店铺、典当行、酒楼茶馆,市声盈耳,行人接踵,到处可见华丽的马车、金碧耀眼的招牌。

自孝文帝“太和改制”和“迁都汉化”之后,大批汉族士人奉旨重新制订各种朝廷典章制度,实施“三长制”、“俸禄制”和“九品中正制”等税制、官制、选才制度。

朝中鲜卑王公与汉族重臣并用,街上也处处可见黄肤黑发的汉人和深目高鼻的鲜卑人、柔然人相混杂,还有不少白肤多须的西域人,衣着奇特的高句丽人、氐人、羌人,他们在街头行色匆匆。

这些人,有的是商贾,有的是异国使节,他们对这个由鲜卑人建起的强大王朝怀着敬仰和向往,如朝圣般进入洛阳的东正门,并在这个繁华程度可与南梁京城建康比拟的大都里,感受到一种异国罕有的亲切和熟稔,觉得如鱼入水般的融洽。有些人索性定居下来,成为洛阳城里的富室、大贾、良民,成为北魏的官吏,甚至与鲜卑贵族互为婚姻。

洛阳城,这个由北魏孝文帝元宏一手重建起来的北朝京都,荟萃着各种北方民族的人民和风物,似乎能够接受和融化任何异族人,目下,尽管是寒意未尽的初春,整个城邦仍然焕发出一种新鲜而夺目的光泽,显得年轻而富有生机。

城西的胡尚书府里,气氛显得比平时压抑许多。

日上三竿,廊下往来的婢女和侍卫们,都轻手轻脚地走着路,不敢碰出一点响动来。连府中的猫儿狗儿,都悄悄地在檐上弓腰漫步,全无声息。

花厅静悄悄的,年近半百的老尚书胡国珍,神情郁闷地独自坐在一张酸枝木方桌边,面前的一盘羊肉、一叠面饼都已经凉得透了,他还没有动过筷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