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抗日Ⅱ

样样稀松

> 一个人的抗日Ⅱ > 一个人的抗日Ⅱ目录

第二百四十四章 风云突变(1 / 7)

上一章目 录

屋子里烟雾缭绕,毛泽东掐灭了烟蒂,又重新点燃了一根香烟,脸色凝重地边抽边听着毛岸英的讲述。

“……我到辽宁、黑龙江农村,群众对一平二调反映很强烈。肇东县姜家公社群众编成顺口溜:管理区有啥,公社要啥。公社用啥,就来调啥。轻的调一半,重的连根拔。富锦县的群众说:办工厂,调原料,调车马带绳套;办食堂,调锅灶,大搞水利调木料;畜牧场,调土地,银行扣款当储蓄;交通设厂调机器……”

停顿了一下,毛岸英继续说道:“那里也搞样板示范,我看到一个社全体动员,将接近成熟的稻子移栽到基础较好的田块,几亩并一亩,再下工夫施肥、田管,最后让大家一起来参加收获。只要现场证明水稻是完全能达到这个产量的,上面就会按这个产量下达指标。基层领导为了完成任务,就让村民把家里存的粮食全部上交。村民没有吃的,就只能挖野菜,吃萝卜缨子……”

“不用说了。”毛泽东的脸色很难看,用力将烟按灭,用力摆了摆手,“你出去吧!”

毛岸英轻轻咬了咬嘴唇,偷偷看了一眼父亲,慢慢走了出去。

“我写了几句话,其意是驳赫鲁晓夫和国际上的反对声音的。将来我拟写文宣传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一个百花齐放,一个人民公社,一个大跃进,这三件,赫鲁晓夫等人是反对的,或者是怀疑的。我看他们是处于被动了,我们非常主动,你看如何?这三件要向全世界作战,包括党内大批反对派和怀疑派。”毛泽东看着桌上刚刚写给中联部部长王稼祥的批示,脸色阴晴不定。

“主席,周总理来了,您见不见?”一个秘书走了进来,犹豫着问道。

毛泽东沉吟了一下,点了点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